中国古代制墨业历史悠久。早在商州以前,墨作为一种黑色颜料,已开始用于书写。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墨块,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墨。汉代制墨业集中在陕西伏风、延州一带,东汉发明了墨模,墨的形式才趋于规整。南北朝时,制墨业中心移至河北易水、山西潞州和广东始兴。唐代空前兴盛,制作益精,后期大批墨工为逃避战乱南迁到江南歙州(今安徽地区)歙州因松木资源丰富得以成为制墨的新中心。
制墨工艺 史上制墨名家辈出,制墨名家罗小华,明代晚期歙派制墨领秀人物,名龙文,字含章,号小华,是歙派的代表人物。善长用桐油烟制墨。墨品上乘,其色黑如漆,其质坚如石,纹缕如犀角竹丝纹,价值万金。甚至有人认为“若我朝定当以罗小华鹿角胶为第一”。罗小华作品传世稀少,选烟墨是用上等桐烟加入植物胶和各种名贵中草药香料,混制而成,工序繁覆,纯手工制成。
竹林七贤墨腚(罗小华款)长20.4cm 宽8.7cm 重500g 罗氏制墨传世稀少,且伪品很多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“一池春绿”墨是比较可信的。罗氏没有墨谱传世,依他人著录,知此墨为罗氏作品。“九锡玄香”除此件之外也只有数种,所以极其珍贵。
竹林七仙墨腚(罗小华款)长20.4cm 宽8.7cm 重500g 此件竹林七贤墨腚(罗小华)款,此件藏品由国枰拍卖提供。
竹林七贤墨腚(罗小华款)长20.4cm 宽8.7cm 重500g 此件竹林七贤墨腚(罗小华)款,此件藏品由国枰拍卖提供。 此件藏品由刘福天老师亲手鉴定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