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付支付相关人士分析,从某种程度上来看,中国在支付领域属于“后发先至”,使大部分人直接跳过了信用卡的时代。信用卡的普及较低,加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政策的支持,中国移动支付蓬勃发展,使第三方购物支付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。 中付支付相关人士认为,中国信用卡循环接待、分期付款的渗透率水平较低,覆盖场景较少。相较于支付宝、微信等与商户和消费者连接紧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,信用卡在中国的渗透率远低于欧美在内的发达国家。 中付支付相关人士指出,反观欧美,信用卡组织成熟,移动支付意欲取代信用卡,利益集团强势,阻力较大。目前,全球五大信用卡组织中英美占四个。而且,维萨(VISA)和万事达(MasterCard)覆盖范围极广,仅2016年万事达信用卡就达到31.43亿张,交易规模8.87万亿美元。信用卡组织成熟,能够更好实现组织内部清算和管理。 中付支付相关人士表示,欧美移动支付——如ApplePay和PayPal等,均使用移动终端进行近场支付,意欲取代信用卡。因此,无论是银行还是信用卡组织,均不愿舍弃本身已大规模盈利、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信用卡业务,转而发展移动支付。 中付支付相关人士称,另外,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,不少人对“扫一扫”的付款方式在安全与数据隐私层面仍然充满疑虑。 中付支付相关人士分析,在中国,银联、网联形成双支柱,央行主导的清算系统促进移动支付安全高效进行。2018年6月30日,央行在银联的基础上成立网联,第三方支付公司涉及的网络支付业务需要通过网联进行清算。 在中付支付相关人士看来,此前,银联通过跨行清算系统实现银行体系的互通互联,而第三方支付一直处于弱监管区域。在网联成立后,移动支付业务的清算通过网联进行,更加安全高效。 中付支付相关人士指出,自上而下的政策,与自下而上的创新,都让中国的数字消费者站在了移动支付之巅。德勤在其“2018中国移动消费者调研”报告中提出,中国手机支付已形成全面“碾压”态势, 中国用户使用移动端操作银行业务的占比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。 |